建好農村應急防御機制,才能與極端天氣短兵相接
暴雨不分城鄉。但在如此大的自然災害面前,農村是更加薄弱的環節。從近日媒體報道來看,無論是首先遭遇暴雨襲擊的鄭州,還是云團轉移后的鞏義、新鄉、鶴壁,鄉村所受損失都是巨大的。暴雨過后,這些地區幾乎所有村莊都被浸泡在洪水里,村民被困,斷水斷電。雖經各方奮力救援,被困人員轉移安置,房屋倒塌、糧食被淹、圈舍沖毀的損失仍不是短期能夠恢復的。
農村之所以成為此次洪災最薄弱環節,一方面是因為村莊的分散,即便對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區來說,村莊也不可能具有城市那樣相對完備的組織力量。農村大多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不僅缺乏專業救援人員,甚至連抗洪救災的青壯勞力也不充裕。另一方面,農村房屋質量隱患較大,大量磚混結構建筑經過洪水浸泡極易坍塌,從而使得受災農戶的處境雪上加霜。洪災伊始,不少村莊即處于失聯狀態,成為一座座信息孤島,給救援增加了難度。甚至救援隊伍到了村里卻因為沒有救援設備,無法有效開展救援,這些都說明農村受災及救援難度之大。
此次河南暴雨具有氣象上的特殊性、瞬時發生和極強的破壞性,對于地方社會治理水平是極大考驗。也說明近些年隨著極端天氣增多,建好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防御機制具有極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次災害帶來的損失巨大,分析起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提。
從地理上來看,遭受此次災害影響的地區皆屬平原地區。北面是太行山,西南面是伏牛山,西面是三門峽的高臺地,鄭州、鞏義、新鄉、鶴壁剛好夾在兩大山系形成的“喇叭口”里。作為平原地區,這里千里沃野,一馬平川。千年不遇的暴雨幾乎是瞬間傾瀉到地勢平坦的大平原上,沒有足夠的河流湖泊以及濕地進行吸附,洪水短時間內無處可去,建設在大平原上的城市與農村便成了天然“蓄水池”,受災之巨可想而知。
應該說,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面對千年不遇特大暴雨,受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是此次事件帶給我們的反思。本來科技進步給了我們一定的回旋余地,以鄭州為例,720暴雨之前鄭州市氣象臺曾多次發布暴雨紅色預警,若充分把握時機停工停學交通管制,或許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在暴雨時出門涉險,險區農戶可以提前撤離,甚至將糧食牲畜等安置到可靠的高處。尤其對農村來說,雖然種地農戶大都有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農民會據此安排自己的計劃以減少糧食等被雨淋泡的損失。但這次大雨顯然超出一般情況,“紅色預警”到底意味著什么,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已經超出農戶經驗范疇。從這個層面來講,氣象專業預警并未有效傳導到城鄉社會各個層級和神經末梢,也沒有第一時間轉化為強有力的社會動員。
除此之外則是應對方法上的不足。即便很多基層干部接到預警后迅速開展了防災減災工作,卻面臨著沒有多少切實可用的辦法加以應對的尷尬。暴雨瞬間來襲,給出的反應和協調時間極其有限,對于經驗不足的內陸地區而言,雖然各級會議強調了多次,但是“手上沒有幾把刷子”,缺乏把思想上的重視落在實處的抓手和著力點,洪水一來,被打得措手不及。
總結經驗教訓是為了未來,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有更加完備周全的應對方案。尤其在極端天氣災難事件總數明顯上升的今天,我們有更大概率和極端天氣短兵相接,如何將災害影響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應靈敏、高效立體,將農村納入特別考慮的應急防御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是加強對極端天氣的研究。極端天氣造成的洪澇災害往往呈現地域特征,這就需要加強相關研究力度,并且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大區域規劃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給自然留空間,人才有發展的空間,將大江大河治理以及遍及城鄉的中小河道疏浚、農村河汊坑塘治理作為經濟發展前置條件納入到城鄉規劃當中。將海綿城市理念延伸到農村去,杜絕生產生活侵占河道溝塘,廣泛種植吸水力強的樹種,建設鄉村濕地等等。該挖溝的挖溝,該清塘的清塘,未雨綢繆,給洪水留出空間。
二是完善氣象預警應急機制。抗災的本質就是在與洪水搶時間,對于社會治理能力的考驗在于是否形成一套有序高效的應急系統,在接到危險信號的時候及時啟動相關預警,并且快速傳導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地區要形成一套科學高效的聯席會議制度,匯聚氣象專家以及交通、資訊、物資、地質、醫療、救援等各方面。在面對自然災害、極端天氣等科學問題的時候,增加專業領域的決策權重,彌補認知上的不足,做出更加及時科學的決策,抓住最恰當的時機啟動應急“按鈕”。
三是加強社會動員。洪澇災害往往涉及面廣量大,不單是受災地區大,受災人群廣,還包括很多特殊情況需要考慮,單靠政府的力量畢竟有限,集眾人之力才能共克時艱。災害一旦發生,應最大限度加強宣傳引導,啟動鄉村大喇叭等方便好用的咨詢工具,最大限度提醒村民提高大家的警覺度。社會猶如一部設計精良的儀器,一個齒輪帶動另一個齒輪旋轉。一旦發布預警,相關部門要最大限度調動社會組織以及普通群眾的力量,目標一致,分工明確,環環相扣,順序啟動,有序投入到抗災救災當中。
四是加強村民自治,有效開展自救。鄉村的特殊性以及洪澇災害的特性決定了外部救援力量的到達需要時間和條件,為了能夠最大限度降低損失,一旦發生災害,受災村莊和農戶必須開展有效自救、互助,這就需要訓練有素的農民以及經驗豐富尊重科學的應急反應。要不斷加強村民自治和鄉村治理力度,確保一旦遇到險情能夠最大限度第一時間動員村莊力量進行搶險自救。定期進行鄉村防災演練,加強科學普及教育,幫助相關部門和農戶形成快速應對能力。突發的自然災害是無法控制的,但是通過訓練或預警可以把損失降到最低。
目前,救援工作在爭分奪秒地進行,希望這場暴雨帶來的警示能夠被迅速應用到下一步的抗災救災和應急防御機制的建立中。哪怕多救出一個人,多減少一點損失,都是十分值得的。
暴雨不分城鄉。但在如此大的自然災害面前,農村是更加薄弱的環節。從近日媒體報道來看,無論是首先遭遇暴雨襲擊的鄭州,還是云團轉移后的鞏義、新鄉、鶴壁,鄉村所受損失都是巨大的。暴雨過后,這些地區幾乎所有村莊都被浸泡在洪水里,村民被困,斷水斷電。雖經各方奮力救援,被困人員轉移安置,房屋倒塌、糧食被淹、圈舍沖毀的損失仍不是短期能夠恢復的。
農村之所以成為此次洪災最薄弱環節,一方面是因為村莊的分散,即便對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區來說,村莊也不可能具有城市那樣相對完備的組織力量。農村大多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不僅缺乏專業救援人員,甚至連抗洪救災的青壯勞力也不充裕。另一方面,農村房屋質量隱患較大,大量磚混結構建筑經過洪水浸泡極易坍塌,從而使得受災農戶的處境雪上加霜。洪災伊始,不少村莊即處于失聯狀態,成為一座座信息孤島,給救援增加了難度。甚至救援隊伍到了村里卻因為沒有救援設備,無法有效開展救援,這些都說明農村受災及救援難度之大。
此次河南暴雨具有氣象上的特殊性、瞬時發生和極強的破壞性,對于地方社會治理水平是極大考驗。也說明近些年隨著極端天氣增多,建好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防御機制具有極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次災害帶來的損失巨大,分析起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提。
從地理上來看,遭受此次災害影響的地區皆屬平原地區。北面是太行山,西南面是伏牛山,西面是三門峽的高臺地,鄭州、鞏義、新鄉、鶴壁剛好夾在兩大山系形成的“喇叭口”里。作為平原地區,這里千里沃野,一馬平川。千年不遇的暴雨幾乎是瞬間傾瀉到地勢平坦的大平原上,沒有足夠的河流湖泊以及濕地進行吸附,洪水短時間內無處可去,建設在大平原上的城市與農村便成了天然“蓄水池”,受災之巨可想而知。
應該說,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面對千年不遇特大暴雨,受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是此次事件帶給我們的反思。本來科技進步給了我們一定的回旋余地,以鄭州為例,720暴雨之前鄭州市氣象臺曾多次發布暴雨紅色預警,若充分把握時機停工停學交通管制,或許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在暴雨時出門涉險,險區農戶可以提前撤離,甚至將糧食牲畜等安置到可靠的高處。尤其對農村來說,雖然種地農戶大都有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農民會據此安排自己的計劃以減少糧食等被雨淋泡的損失。但這次大雨顯然超出一般情況,“紅色預警”到底意味著什么,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已經超出農戶經驗范疇。從這個層面來講,氣象專業預警并未有效傳導到城鄉社會各個層級和神經末梢,也沒有第一時間轉化為強有力的社會動員。
除此之外則是應對方法上的不足。即便很多基層干部接到預警后迅速開展了防災減災工作,卻面臨著沒有多少切實可用的辦法加以應對的尷尬。暴雨瞬間來襲,給出的反應和協調時間極其有限,對于經驗不足的內陸地區而言,雖然各級會議強調了多次,但是“手上沒有幾把刷子”,缺乏把思想上的重視落在實處的抓手和著力點,洪水一來,被打得措手不及。
(圖片來自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總結經驗教訓是為了未來,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有更加完備周全的應對方案。尤其在極端天氣災難事件總數明顯上升的今天,我們有更大概率和極端天氣短兵相接,如何將災害影響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應靈敏、高效立體,將農村納入特別考慮的應急防御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是加強對極端天氣的研究。極端天氣造成的洪澇災害往往呈現地域特征,這就需要加強相關研究力度,并且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大區域規劃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給自然留空間,人才有發展的空間,將大江大河治理以及遍及城鄉的中小河道疏浚、農村河汊坑塘治理作為經濟發展前置條件納入到城鄉規劃當中。將海綿城市理念延伸到農村去,杜絕生產生活侵占河道溝塘,廣泛種植吸水力強的樹種,建設鄉村濕地等等。該挖溝的挖溝,該清塘的清塘,未雨綢繆,給洪水留出空間。
二是完善氣象預警應急機制。抗災的本質就是在與洪水搶時間,對于社會治理能力的考驗在于是否形成一套有序高效的應急系統,在接到危險信號的時候及時啟動相關預警,并且快速傳導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地區要形成一套科學高效的聯席會議制度,匯聚氣象專家以及交通、資訊、物資、地質、醫療、救援等各方面。在面對自然災害、極端天氣等科學問題的時候,增加專業領域的決策權重,彌補認知上的不足,做出更加及時科學的決策,抓住最恰當的時機啟動應急“按鈕”。
三是加強社會動員。洪澇災害往往涉及面廣量大,不單是受災地區大,受災人群廣,還包括很多特殊情況需要考慮,單靠政府的力量畢竟有限,集眾人之力才能共克時艱。災害一旦發生,應最大限度加強宣傳引導,啟動鄉村大喇叭等方便好用的咨詢工具,最大限度提醒村民提高大家的警覺度。社會猶如一部設計精良的儀器,一個齒輪帶動另一個齒輪旋轉。一旦發布預警,相關部門要最大限度調動社會組織以及普通群眾的力量,目標一致,分工明確,環環相扣,順序啟動,有序投入到抗災救災當中。
(圖片來自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四是加強村民自治,有效開展自救。鄉村的特殊性以及洪澇災害的特性決定了外部救援力量的到達需要時間和條件,為了能夠最大限度降低損失,一旦發生災害,受災村莊和農戶必須開展有效自救、互助,這就需要訓練有素的農民以及經驗豐富尊重科學的應急反應。要不斷加強村民自治和鄉村治理力度,確保一旦遇到險情能夠最大限度第一時間動員村莊力量進行搶險自救。定期進行鄉村防災演練,加強科學普及教育,幫助相關部門和農戶形成快速應對能力。突發的自然災害是無法控制的,但是通過訓練或預警可以把損失降到最低。
目前,救援工作在爭分奪秒地進行,希望這場暴雨帶來的警示能夠被迅速應用到下一步的抗災救災和應急防御機制的建立中。哪怕多救出一個人,多減少一點損失,都是十分值得的。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