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第二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世界種子與糧食安全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會上,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季焜以《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目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幾大挑戰,未來幾年我國水稻和小麥的自給率穩定在100%,但玉米的自給率將逐漸下降。
黃季焜介紹,目前全球實際可利用耕地約為14.2億公頃,全球的人口分布和耕地存在不均的問題,糧食安全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他舉例說,2019年,東亞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22%,但擁有耕地面積僅為全球的9%左右,而北美地區人口占全球僅5%,卻擁有14%的耕地,“因此國際貿易在解決糧食安全上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全球食物生產還有很大潛力,若想保障中國乃至世界的食物安全,就要給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農作物的生產能力。
“過去40年,我國保持農業高增長,也基本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數據顯示,過去40年,中國人口年均增速約為1%,而糧食生產的增長率達到2.1%,約為人口增長率的一倍。黃季焜分析,糧食增產有兩大主要原因,一是投入的增加,包括化肥、農藥等農資的投入;二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包括科學技術、管理手段改進等方面的進步,“未來農業發展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在農業的總產值方面,40年來平均增長了5.4%。為什么農業能夠快速發展,實現增產?黃季焜認為,除了進行聯產承包、土地流轉、三權分置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制度創新外,科技的進步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國在育種、栽培、灌溉、植保、機械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成績。”此外,市場改革和更多的農業投入(農田灌溉、基礎設施建設)等兩方面也十分重要。
過去幾十年我國農業發展快速,但如今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幾項挑戰。黃季焜說,由于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從2005年開始,逐步從食物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主要進口農產品為大豆和油料作物,近幾年玉米進口也呈上升趨勢,這些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他說,正是因為我國人均土地面積低于國際水平,才需要進口這些作物。
另一大挑戰,是近期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增長率從最初的5%逐漸下降,最近有研究表明增速已經降至1%。”同時,我國資源環境壓力也在逐漸加大,“中國的食物如果完全自給自足,那勢必要以資源環境為代價。”
基于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黃季焜預測,進口食物總量將從201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35年的10%以上。未來,水稻、小麥和糖料作物等生產總量也將逐漸下降,“數量的需求下降,但品質的需求在提高。”同時他預測,到2035年,我國水稻、小麥依然能保持約100%的自給率,但玉米的自給率將逐漸下降,“到2035年,玉米自給率將減少到85%以下,主要原因為玉米是畜產品的飼料。”
黃季焜建議,我國要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構建貿易全球治理體系,保障糧食安全和降低貿易風險,同時繼續加大幫助非洲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升農業生產力。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7月27日,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季焜發表演講。直播視頻截圖
黃季焜介紹,目前全球實際可利用耕地約為14.2億公頃,全球的人口分布和耕地存在不均的問題,糧食安全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他舉例說,2019年,東亞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22%,但擁有耕地面積僅為全球的9%左右,而北美地區人口占全球僅5%,卻擁有14%的耕地,“因此國際貿易在解決糧食安全上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全球食物生產還有很大潛力,若想保障中國乃至世界的食物安全,就要給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農作物的生產能力。
“過去40年,我國保持農業高增長,也基本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數據顯示,過去40年,中國人口年均增速約為1%,而糧食生產的增長率達到2.1%,約為人口增長率的一倍。黃季焜分析,糧食增產有兩大主要原因,一是投入的增加,包括化肥、農藥等農資的投入;二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包括科學技術、管理手段改進等方面的進步,“未來農業發展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在農業的總產值方面,40年來平均增長了5.4%。為什么農業能夠快速發展,實現增產?黃季焜認為,除了進行聯產承包、土地流轉、三權分置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制度創新外,科技的進步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國在育種、栽培、灌溉、植保、機械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成績。”此外,市場改革和更多的農業投入(農田灌溉、基礎設施建設)等兩方面也十分重要。
過去幾十年我國農業發展快速,但如今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幾項挑戰。黃季焜說,由于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從2005年開始,逐步從食物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主要進口農產品為大豆和油料作物,近幾年玉米進口也呈上升趨勢,這些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他說,正是因為我國人均土地面積低于國際水平,才需要進口這些作物。
另一大挑戰,是近期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增長率從最初的5%逐漸下降,最近有研究表明增速已經降至1%。”同時,我國資源環境壓力也在逐漸加大,“中國的食物如果完全自給自足,那勢必要以資源環境為代價。”
基于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黃季焜預測,進口食物總量將從201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35年的10%以上。未來,水稻、小麥和糖料作物等生產總量也將逐漸下降,“數量的需求下降,但品質的需求在提高。”同時他預測,到2035年,我國水稻、小麥依然能保持約100%的自給率,但玉米的自給率將逐漸下降,“到2035年,玉米自給率將減少到85%以下,主要原因為玉米是畜產品的飼料。”
黃季焜建議,我國要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構建貿易全球治理體系,保障糧食安全和降低貿易風險,同時繼續加大幫助非洲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升農業生產力。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