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消費比遠高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的17%至18%的安全水平,特別是主要口糧小麥和稻谷的庫存量,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這是如何做到的?今天開始,羊城晚報推出“廣東糧食新勢力”系列報道,記者下田地,觀糧倉,管中窺豹,探求廣東糧食穩步發展背后的“秘密”。
衛星導航、無人機、5G、云計算、人工智能……“五一”勞動節前后,記者走馬春耕一線,發現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被應用于糧食生產。廣東傳統農業正加速邁入智能時代——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從“依靠經驗”到“依靠數據”,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糧食的耕種、殺蟲、施肥、澆水、收割等,都可以由機器操作完成。科技、智能化設備成為糧食生產利器,促進廣東糧食生產效率跨越式提升。
1 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
記者驅車來到江門臺山市都斛鎮,這里是廣東主要的產糧基地之一,有廣東糧倉之譽。
“跟以前相比,現在種水稻輕松多了。”在田邊操控無人機殺蟲打藥的李權立告訴記者,今年他流轉了近300畝水田種糧。“好多環節都機械化了,尤其是除草,自己出藥,每畝10元,半天搞定”。
與李權立不同的是,劉庭進以前沒干過農活,這位“70”后是一名房地產開發商。2017年,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他返鄉成立臺山市譚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優質有機天然大米。今年早造,共流轉承包1600多畝土地,購置了耙田機、插秧機、無人機等10臺設備,改變傳統的人畜勞力耕作方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江門市達華生態農業種植基地老板曾圣鈞,去年底與朋友合伙在城郊租了1035畝農田,今年已經如期種上了水稻。他告訴記者:“今年早造全都是無人機直播。公司買了兩臺無人機,培訓了無人機飛手。跟傳統的插秧相比,無人機直播,免除了灌水辦田、育秧、插秧等過程,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大大節省了人工,每畝節約費用300元。”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農業機械化裝備正逐步朝著生態、環保、高效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今年江門在宜機直播的區域,重點推廣水稻精量穴直播和水稻農用無人機直播技術以及無人機飛防技術,今年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7.06%。
不僅在江門,記者采訪中看到,智能化農業機械播種、打藥、施肥的場景,在各地田頭比比皆是。比如,在廣州增城“幸福田園”智慧農業示范基地,近3000畝的水稻就是用無人機播種的。
記者從總部位于廣州的農用無人機龍頭企業極飛科技了解到,智慧農業如今正加速落地,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今年稍早前,該公司在增城組織了全國首次無人機播種與人工撒種的現場直播作業對比,一臺無人機每小時能播80余畝水稻,相當于50名至60名人工的效率。
2 從『依靠經驗』到『依靠數據』
位于江門恩平市的廣東豐穗米業有限公司,流轉了當地1500多畝的水田種水稻。“以前人工插秧,插得直不直,要靠經驗、眼力。”該公司總經理謝國良告訴記者,今年公司新購買的一臺無人駕駛插秧機,秧苗插播行距更均勻,有利于稻苗生長。
“這里還有一臺GPS定位的平鏟車,平地的精度達到了5毫米。”謝國良略帶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水田對于土地平整度要求較高,以前人工辦田多是根據經驗完成,而GPS定位平鏟車可以更精準。
在謝國良看來,未來水稻生產將逐步從“依靠經驗”向“依靠數據”轉變,實現標準化生產。“我是搞IT的,有一個構想:搭建一個水稻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物聯網,獲取水稻生產、加工、運輸各環節的數據,提高大米的品質”。
位于廣州市從化區風云嶺森林公園山腳下的艾米農場,今年早造種植了800多畝水稻。去年7月,這里已經率先用上5G通信,每塊稻田旁都豎起一個約2米高、自帶太陽能板的農田數字采集站,可以實時監測稻田的大氣濕度、每日光照、每日蒸發量以及土壤溫濕度、土壤電導率、土壤pH值等數據。
“農田數字采集站借助5G網絡的高速率、低延時,將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傳輸到終端‘智慧大腦’,經云計算處理和大數據分析,便可生成稻田的‘體檢報告’。”艾米集團副總裁何淑紅告訴記者,以往農民種水稻要巡田,憑經驗判斷除蟲、除草、施肥的時間,而艾米農場卻可以宅在家中,用手機、電腦了解田間情況。
何淑紅說,如今除了5G數字采集站,還可以開動“機器鴨”、無人機來巡田,運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進行田間管理,用科技化的手段監控農作物的任何變化。
在廣東,像豐穗、艾米這樣的智慧型糧食經營體還有很多,它們運用各種新技術實現對農田的精細化管理。比如,在梅州興寧市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區,稻農通過物聯網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每個地塊的氣象環境。
3 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廣東糧食種植方式正在脫胎換骨。謝國良和何淑紅都認為,現在的廣東農民與從前的大為不同,不少是知識分子,甚至是科技人員,他們有技術有追求。在他們的帶動下,廣東已開始從“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
記者發現,“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變,還得益于廣東各級政府不遺余力的推動。例如,在省人民政府此前印發的《廣東省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中,明確提及“5G+智慧農業”,提出“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重點,建設5G智慧農業產業園區,推動江門等市開展5G智慧農業科創園建設,構建基于5G網絡的智慧農業互聯網”。該文件明確提出,到2022年底前,建設一批省級5G智慧農業產業園。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局已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規劃》《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建設實施方案》《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正穩步推進。
今年,支持力度更是空前。省里出臺的文件多次出現“智慧農業”。如年初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強調加強農機裝備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信息技術產業的優勢,引導企業開展農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農機作業監測等方面的研究,加快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
4月22日,省科技廳聯合省委農辦等七個部門印發的《廣東省鄉村振興科技計劃》,也強調要“加強前沿技術研發,構建智慧農業體系”,提出實施新一輪智慧農業重點研發專項,推進5G、區塊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打造5G+農業、無人農場、智慧水產、智慧果園等智慧農業示范。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有關負責人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廣東今年新增各類農機具14505臺(套),大中型拖拉機、旋耕機、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和植保無人機等農機數量明顯增長,科技、智能化設備成為廣東春耕生產的“加速器”。
何淑紅說,智慧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高級形態,是中國未來農業發展必由之路。“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科技的應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方方面面的變化,傳統農業正加速邁入智能時代”。
衛星導航、無人機、5G、云計算、人工智能……“五一”勞動節前后,記者走馬春耕一線,發現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被應用于糧食生產。廣東傳統農業正加速邁入智能時代——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從“依靠經驗”到“依靠數據”,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糧食的耕種、殺蟲、施肥、澆水、收割等,都可以由機器操作完成。科技、智能化設備成為糧食生產利器,促進廣東糧食生產效率跨越式提升。
1 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
記者驅車來到江門臺山市都斛鎮,這里是廣東主要的產糧基地之一,有廣東糧倉之譽。
“跟以前相比,現在種水稻輕松多了。”在田邊操控無人機殺蟲打藥的李權立告訴記者,今年他流轉了近300畝水田種糧。“好多環節都機械化了,尤其是除草,自己出藥,每畝10元,半天搞定”。
與李權立不同的是,劉庭進以前沒干過農活,這位“70”后是一名房地產開發商。2017年,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他返鄉成立臺山市譚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優質有機天然大米。今年早造,共流轉承包1600多畝土地,購置了耙田機、插秧機、無人機等10臺設備,改變傳統的人畜勞力耕作方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江門市達華生態農業種植基地老板曾圣鈞,去年底與朋友合伙在城郊租了1035畝農田,今年已經如期種上了水稻。他告訴記者:“今年早造全都是無人機直播。公司買了兩臺無人機,培訓了無人機飛手。跟傳統的插秧相比,無人機直播,免除了灌水辦田、育秧、插秧等過程,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大大節省了人工,每畝節約費用300元。”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農業機械化裝備正逐步朝著生態、環保、高效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今年江門在宜機直播的區域,重點推廣水稻精量穴直播和水稻農用無人機直播技術以及無人機飛防技術,今年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7.06%。
不僅在江門,記者采訪中看到,智能化農業機械播種、打藥、施肥的場景,在各地田頭比比皆是。比如,在廣州增城“幸福田園”智慧農業示范基地,近3000畝的水稻就是用無人機播種的。
記者從總部位于廣州的農用無人機龍頭企業極飛科技了解到,智慧農業如今正加速落地,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今年稍早前,該公司在增城組織了全國首次無人機播種與人工撒種的現場直播作業對比,一臺無人機每小時能播80余畝水稻,相當于50名至60名人工的效率。
2 從『依靠經驗』到『依靠數據』
位于江門恩平市的廣東豐穗米業有限公司,流轉了當地1500多畝的水田種水稻。“以前人工插秧,插得直不直,要靠經驗、眼力。”該公司總經理謝國良告訴記者,今年公司新購買的一臺無人駕駛插秧機,秧苗插播行距更均勻,有利于稻苗生長。
“這里還有一臺GPS定位的平鏟車,平地的精度達到了5毫米。”謝國良略帶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水田對于土地平整度要求較高,以前人工辦田多是根據經驗完成,而GPS定位平鏟車可以更精準。
在謝國良看來,未來水稻生產將逐步從“依靠經驗”向“依靠數據”轉變,實現標準化生產。“我是搞IT的,有一個構想:搭建一個水稻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物聯網,獲取水稻生產、加工、運輸各環節的數據,提高大米的品質”。
位于廣州市從化區風云嶺森林公園山腳下的艾米農場,今年早造種植了800多畝水稻。去年7月,這里已經率先用上5G通信,每塊稻田旁都豎起一個約2米高、自帶太陽能板的農田數字采集站,可以實時監測稻田的大氣濕度、每日光照、每日蒸發量以及土壤溫濕度、土壤電導率、土壤pH值等數據。
“農田數字采集站借助5G網絡的高速率、低延時,將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傳輸到終端‘智慧大腦’,經云計算處理和大數據分析,便可生成稻田的‘體檢報告’。”艾米集團副總裁何淑紅告訴記者,以往農民種水稻要巡田,憑經驗判斷除蟲、除草、施肥的時間,而艾米農場卻可以宅在家中,用手機、電腦了解田間情況。
何淑紅說,如今除了5G數字采集站,還可以開動“機器鴨”、無人機來巡田,運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進行田間管理,用科技化的手段監控農作物的任何變化。
在廣東,像豐穗、艾米這樣的智慧型糧食經營體還有很多,它們運用各種新技術實現對農田的精細化管理。比如,在梅州興寧市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區,稻農通過物聯網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每個地塊的氣象環境。
3 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廣東糧食種植方式正在脫胎換骨。謝國良和何淑紅都認為,現在的廣東農民與從前的大為不同,不少是知識分子,甚至是科技人員,他們有技術有追求。在他們的帶動下,廣東已開始從“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
記者發現,“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變,還得益于廣東各級政府不遺余力的推動。例如,在省人民政府此前印發的《廣東省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中,明確提及“5G+智慧農業”,提出“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重點,建設5G智慧農業產業園區,推動江門等市開展5G智慧農業科創園建設,構建基于5G網絡的智慧農業互聯網”。該文件明確提出,到2022年底前,建設一批省級5G智慧農業產業園。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局已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規劃》《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建設實施方案》《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江門5G智慧農業科創園正穩步推進。
今年,支持力度更是空前。省里出臺的文件多次出現“智慧農業”。如年初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強調加強農機裝備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信息技術產業的優勢,引導企業開展農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農機作業監測等方面的研究,加快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
4月22日,省科技廳聯合省委農辦等七個部門印發的《廣東省鄉村振興科技計劃》,也強調要“加強前沿技術研發,構建智慧農業體系”,提出實施新一輪智慧農業重點研發專項,推進5G、區塊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打造5G+農業、無人農場、智慧水產、智慧果園等智慧農業示范。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有關負責人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廣東今年新增各類農機具14505臺(套),大中型拖拉機、旋耕機、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和植保無人機等農機數量明顯增長,科技、智能化設備成為廣東春耕生產的“加速器”。
何淑紅說,智慧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高級形態,是中國未來農業發展必由之路。“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科技的應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方方面面的變化,傳統農業正加速邁入智能時代”。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