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期望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自我,是千百年來的期盼。農業機器人是人的四肢在農業場景中的延伸,它將人與土地剝離,再將其二者更好地融合,組成了智慧農業的重要部分。智慧農業的發展,對智能農機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在《中國制造2025》“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中,將“智能農機裝備”納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推進我國農機裝備和農機化轉型升級,加快高端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推廣應用。
以政策利好為向導,我國智能農機推進頗有成就,但目前這一領域的企業翹楚屈指可數。有何突破口實現科技在農業上的落地,如何在這片藍海中挖掘機會?近期,35斗采訪了蘇州博田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田自動化)董事長李偉,她為我們講述了博田自動化這些年來找準市場需求、精準發力的系列舉措,并為我們分享了智能農機裝備行業發展的關鍵機會與挑戰。
創新創業伴隨著科技項目落地
博田自動化是一家農業智能機器人研產商,專注于農業智能裝備研發和生產。秉承“科技創新、智能引領、機器助人、智慧農業”的發展理念,已研發植保機器人、果蔬采摘機器人、鋤草機器人、設施農業機器人化生產系統、農機智能管理系統、輔助導航系統等智能農機裝備。
博田自動化的核心團隊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及行業專家組成。董事長李偉是國際上智能農業機器人領域知名專家,也是中國農業大學機器研發中心的創始人。李偉教授說,當時握在手里的國家科技項目得到了政府和一些資本的關注,決定將其落地促使了博田自動化的誕生。2012年這些科技項目被引進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的領軍人才和江蘇省的雙創人才團隊,博田自動化獲得了創業的第一輪天使投資。
在推進科技項目落地的基礎上,博田自動化瞄準了農村勞動力流失、資源利用率嚴重不足,農業依靠人工作業難以為繼的痛點,決定把科技成果用在農業上,以農業機器人為研制方向,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融入現代農機,立志做我國農業機器人的開拓者與引領者。另外,博田自動化技術聚焦設施農業、果園經濟附加值高、需要大量人工進行選擇性收獲和作業的落的場景,填補國內設施農業果蔬采摘機器人、智能割草機器人的空白。
決定好耕耘方向后,博田自動化也擬定了明確的發展戰略,其中一條是教育應用和農業產業應用雙輪驅動。博田自動化擁有中國農業大學的基礎研發團隊,無論是教授,還是博士、碩士都與之緊密結合,雙方合作產權明晰。研究生研究期間目標明確,產品形態直接對接市場,與博田自動化攜手可以使他們的研發實現產業化價值。于企業而言,這有利于降低研發成本,促進高科技產品及時落地。因此,這一特色戰略能極好地實現雙贏。
技術突破,關關難過關關過
李偉教授介紹,博田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之一“非結構環境下機器視覺信息獲取”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農業環境是典型的非結構性環境,簡單來說早中晚光照有異,這與工業、醫療行業等全然不同。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機器識別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但博田自動化團隊在機器視覺方面造詣頗深得以突破技術難關。雖然目前在美國、日本、丹麥有5家企業與之對標,但彼此的技術水平可謂不分伯仲。
博田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之二是輔助導航。眾所周知,果園的植株長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工很難進入施藥、除草。針對這一痛點,博田自動化將5G技術與機器人科技相結合,實現了5G在農業機器人上的落地。
博田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之三是視覺伺服控制技術,這一技術實現了機電光結合。博田自動化擁有完善的一體化技術,從底盤車到機械手,包括視覺算法都由自己的團隊打造而成。目前還有視覺攝像頭、結構光源及采摘機器人的機械臂有產業鏈上的合作。
所謂萬事開頭難,雖然有政策驅動和市場需求大的利好,但博田自動化同時也面臨著大量挑戰,其中第一個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市場培育。李偉教授說,博田自動化大概有5年時間都在培育市場,實現從零到一,就像剛開始把鞋賣給不穿鞋的非洲人。但事在人為,經歷了一個艱難又漫長的過程,非洲人穿鞋了,博田自動化也獲得了市場認可,并且開始引領市場。
另一個挑戰在于,農業機器人大量的元器件都依賴于工業自動化的發展,博田自動化做算法集成,在國內自動化領域沒有可資借鑒的成熟經驗。厚積而薄發,通過這幾年的儲備,博田自動化的軟硬件系統獲得了巨大突破。但目前系統可靠性仍然需要花大力氣解決,這也是博田自動化在之后的發展中將持續探索解決的問題。
核心優勢:團隊和技術是兩大支柱
說了這么多,博田自動化到底厲害在什么地方?團隊擁有專利技術50余項,牽頭制定的3項農業機器人國家標準已經實施。覆蓋設施農業、果園、大田三大農業場景,耕種管收產后五大作業環節。目前產品銷售到了山東、江蘇、陜西等30多個省市,并且在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也占有一席之地。
前文也提到,博田自動化擁有高水準的團隊。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領導層完成了從CEO到CTO的轉變歷程,團隊人員經過長達8年時間的市場歷練,不僅具有高技術水平、強市場開發能力,并且懂得產品銷售相關要求。強大的團隊跨越技術的高門檻,實現了人工智能在農業場景上的落地,得到了社會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
此外,博田自動化在發展戰略上形成了高中低三個層面。李偉教授是農業機器人領域的戰略科學家,可以站在國際的層面看國內需求,根據需求進行項目布局,保證了產品在三五年之內落地的可能性。中層有七八個核心成員擁有博田自動化的股份,每人負責一個細分領域,各自負責大田、果園、設施、機器視覺等技術與場景等,然后再以這些領導層為中心組成小支團隊分別實現技術落地。第三個層面是由博田自動化的管理層帶著銷售隊伍與市場對接,現在在國內已經有30多個代理商或市場落地的案例。
未來發展,滿懷信心堅定耕耘
關于國內外智能農業發展的差距,在李偉教授看來,差距不具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合作共贏。在智能農機方面國內外差距較大,但博田自動化的著力點與國外農業實現并跑。以機器視覺采收為例,國外技術也在攻堅階段。而且相對來說,我們還有成本優勢。博田自動化上下游的元器件在5年前還存在瓶頸。但近5年,隨著IT發展,軟件平臺開放、硬件成本下降、5G技術落地,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給智能農機推進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在農業機器人這個賽道上我們有非常大的機會。
李偉教授說,農機智能裝備是一個剛性市場,市場前景非常可觀。我國未來十年農村勞動力將不斷減少,甚至出現有地無人種的情況。未來要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智能農機毫無疑問是一個關鍵突破口。但目前這一領域還面臨著產能不足的問題,智能農機的可靠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現在不再是農業機器人昂貴得令人無法接受的時代了,恰恰相反,是農業機器人技術可靠性和批量還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現在智能農機的價格不是最重要的,市場在意的是產品的可靠性、適應性和魯棒性。博田自動化對農業的未來充滿期待,對自身發展充滿信心。人工智能在農業場景中的應用前景廣闊,博田自動化有超前的理念、優秀的團隊、市場的歷練、堅持不懈的任性。博田自動化將在這一剛需領域持續深耕,共創美好未來。
以政策利好為向導,我國智能農機推進頗有成就,但目前這一領域的企業翹楚屈指可數。有何突破口實現科技在農業上的落地,如何在這片藍海中挖掘機會?近期,35斗采訪了蘇州博田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田自動化)董事長李偉,她為我們講述了博田自動化這些年來找準市場需求、精準發力的系列舉措,并為我們分享了智能農機裝備行業發展的關鍵機會與挑戰。
創新創業伴隨著科技項目落地
博田自動化是一家農業智能機器人研產商,專注于農業智能裝備研發和生產。秉承“科技創新、智能引領、機器助人、智慧農業”的發展理念,已研發植保機器人、果蔬采摘機器人、鋤草機器人、設施農業機器人化生產系統、農機智能管理系統、輔助導航系統等智能農機裝備。
博田自動化的核心團隊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及行業專家組成。董事長李偉是國際上智能農業機器人領域知名專家,也是中國農業大學機器研發中心的創始人。李偉教授說,當時握在手里的國家科技項目得到了政府和一些資本的關注,決定將其落地促使了博田自動化的誕生。2012年這些科技項目被引進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的領軍人才和江蘇省的雙創人才團隊,博田自動化獲得了創業的第一輪天使投資。
在推進科技項目落地的基礎上,博田自動化瞄準了農村勞動力流失、資源利用率嚴重不足,農業依靠人工作業難以為繼的痛點,決定把科技成果用在農業上,以農業機器人為研制方向,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融入現代農機,立志做我國農業機器人的開拓者與引領者。另外,博田自動化技術聚焦設施農業、果園經濟附加值高、需要大量人工進行選擇性收獲和作業的落的場景,填補國內設施農業果蔬采摘機器人、智能割草機器人的空白。
決定好耕耘方向后,博田自動化也擬定了明確的發展戰略,其中一條是教育應用和農業產業應用雙輪驅動。博田自動化擁有中國農業大學的基礎研發團隊,無論是教授,還是博士、碩士都與之緊密結合,雙方合作產權明晰。研究生研究期間目標明確,產品形態直接對接市場,與博田自動化攜手可以使他們的研發實現產業化價值。于企業而言,這有利于降低研發成本,促進高科技產品及時落地。因此,這一特色戰略能極好地實現雙贏。
技術突破,關關難過關關過
李偉教授介紹,博田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之一“非結構環境下機器視覺信息獲取”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農業環境是典型的非結構性環境,簡單來說早中晚光照有異,這與工業、醫療行業等全然不同。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機器識別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但博田自動化團隊在機器視覺方面造詣頗深得以突破技術難關。雖然目前在美國、日本、丹麥有5家企業與之對標,但彼此的技術水平可謂不分伯仲。
博田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之二是輔助導航。眾所周知,果園的植株長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工很難進入施藥、除草。針對這一痛點,博田自動化將5G技術與機器人科技相結合,實現了5G在農業機器人上的落地。
博田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之三是視覺伺服控制技術,這一技術實現了機電光結合。博田自動化擁有完善的一體化技術,從底盤車到機械手,包括視覺算法都由自己的團隊打造而成。目前還有視覺攝像頭、結構光源及采摘機器人的機械臂有產業鏈上的合作。
所謂萬事開頭難,雖然有政策驅動和市場需求大的利好,但博田自動化同時也面臨著大量挑戰,其中第一個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市場培育。李偉教授說,博田自動化大概有5年時間都在培育市場,實現從零到一,就像剛開始把鞋賣給不穿鞋的非洲人。但事在人為,經歷了一個艱難又漫長的過程,非洲人穿鞋了,博田自動化也獲得了市場認可,并且開始引領市場。
另一個挑戰在于,農業機器人大量的元器件都依賴于工業自動化的發展,博田自動化做算法集成,在國內自動化領域沒有可資借鑒的成熟經驗。厚積而薄發,通過這幾年的儲備,博田自動化的軟硬件系統獲得了巨大突破。但目前系統可靠性仍然需要花大力氣解決,這也是博田自動化在之后的發展中將持續探索解決的問題。
核心優勢:團隊和技術是兩大支柱
說了這么多,博田自動化到底厲害在什么地方?團隊擁有專利技術50余項,牽頭制定的3項農業機器人國家標準已經實施。覆蓋設施農業、果園、大田三大農業場景,耕種管收產后五大作業環節。目前產品銷售到了山東、江蘇、陜西等30多個省市,并且在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也占有一席之地。
前文也提到,博田自動化擁有高水準的團隊。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領導層完成了從CEO到CTO的轉變歷程,團隊人員經過長達8年時間的市場歷練,不僅具有高技術水平、強市場開發能力,并且懂得產品銷售相關要求。強大的團隊跨越技術的高門檻,實現了人工智能在農業場景上的落地,得到了社會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
此外,博田自動化在發展戰略上形成了高中低三個層面。李偉教授是農業機器人領域的戰略科學家,可以站在國際的層面看國內需求,根據需求進行項目布局,保證了產品在三五年之內落地的可能性。中層有七八個核心成員擁有博田自動化的股份,每人負責一個細分領域,各自負責大田、果園、設施、機器視覺等技術與場景等,然后再以這些領導層為中心組成小支團隊分別實現技術落地。第三個層面是由博田自動化的管理層帶著銷售隊伍與市場對接,現在在國內已經有30多個代理商或市場落地的案例。
未來發展,滿懷信心堅定耕耘
關于國內外智能農業發展的差距,在李偉教授看來,差距不具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合作共贏。在智能農機方面國內外差距較大,但博田自動化的著力點與國外農業實現并跑。以機器視覺采收為例,國外技術也在攻堅階段。而且相對來說,我們還有成本優勢。博田自動化上下游的元器件在5年前還存在瓶頸。但近5年,隨著IT發展,軟件平臺開放、硬件成本下降、5G技術落地,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給智能農機推進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在農業機器人這個賽道上我們有非常大的機會。
李偉教授說,農機智能裝備是一個剛性市場,市場前景非常可觀。我國未來十年農村勞動力將不斷減少,甚至出現有地無人種的情況。未來要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智能農機毫無疑問是一個關鍵突破口。但目前這一領域還面臨著產能不足的問題,智能農機的可靠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現在不再是農業機器人昂貴得令人無法接受的時代了,恰恰相反,是農業機器人技術可靠性和批量還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現在智能農機的價格不是最重要的,市場在意的是產品的可靠性、適應性和魯棒性。博田自動化對農業的未來充滿期待,對自身發展充滿信心。人工智能在農業場景中的應用前景廣闊,博田自動化有超前的理念、優秀的團隊、市場的歷練、堅持不懈的任性。博田自動化將在這一剛需領域持續深耕,共創美好未來。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