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這樣的地塊和種植密度好。”2月25日一大早,趁著小雨,陳謙宏開出了撒肥車。這位綿陽三臺縣金石鎮江宏運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眼下,正是小麥等小春作物需肥高峰時段。
兩年前,當地采取以良機為核心的“五良融合”,把陡坡變緩、把撒播變機播,讓陳謙宏的農機合作社在這個時段不再無用武之地。
但放眼全省,金石鎮只是個案。統計顯示,無論是整體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是重點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四川均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四川如何邁過農機這道坎?帶著疑問,記者走訪省級業務主管部門、科研單位和農戶,探尋解決之道。
啥作用?
高效率、低成本和延長產業鏈,農戶增收效果更明顯
“太快了。”2月24日一早,宜賓市高縣蕉村鎮青云村,種茶大戶王夕和就把采茶機背上了半山坡的茶園。僅用了一個小時,王夕和就采摘了上百斤公斤鮮茶,相當于同時段內40個采茶工的工作量。在當地,一個采茶工的日工資至少120元/天。一臺采摘機械,每天能節約成本近5000元。
省農業農村廳高級茶藝師段新友說,實踐證明,機械化采茶至少能減少九成人力支出。這對于繼續開拓省外乃至國外市場的川茶而言,可謂如虎添翼。
成本和效率,是農機裝備帶來的第一個甜頭。而產業鏈延長的好處,同樣看得見摸得著。
“我們光是播種、收割和烘干這三樣,每年純利潤就有數百萬。”眉山種糧大戶、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相德說,目前,自己合作社擁有的各類農機三百余多臺(套),社會化服務農田面積約8萬畝。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這一項,李相德就吸納了近六十人就業。
對于普通農戶來說,農機帶來的更是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機械化播栽、收割和烘干,都能讓老百姓增收。”陳謙宏算了一筆賬:去年秋收,機械烘干糧食,每斤成本不過三四分錢,卻可以多賣出一角錢以上。而這,還不包括機械化播栽和收割過程的收益。陳謙宏說,在當地,全程機械化種植收割和烘干的水稻,每畝增收至少兩百元。
機械化給四川農業究竟能帶來什么?農業農村廳的抽樣調查顯示,全程機械化種植的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普遍比純人工種植節約成本200元/畝、增收百元以上。
差在哪?
農機帶來的好處多,但并非每個農戶都能享受到
“還是心不安。” 牛年春節剛過,買好了化肥種子的王春華得到了農機合作社的否定回復。
王春華是廣元市昭化區太公鎮雙苗村人。春節之前,出于疫情防控的考慮,外出務工的兒子選擇了就地過年。眼下,沒有勞動力卻又找不到合適農機的王春華,正在發愁“怎么種”。
“他家的地太散、地塊太小、地形又太陡,機械上不去。”與王春華通村的農機大戶趙磊解釋,王老漢家的耕地坡度多在15°上下,而且最大的也只有八分地,自家的農機性能無法適應。
放眼全省,王春華和趙磊遇到的難題不是個案。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院長邱云橋介紹,眼下,四川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剛剛達到63%,落后全國平均值7個百分點,比江蘇、黑龍江等省份則低了20個百分點。
原因主要有三:裝備有效供給不充分、農機農藝融合不密切、農業機械化作業不配套。
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總工程師易文裕解釋,所謂供給不充分,指的是目前市面上適宜丘陵山地作業的農機裝備不多。而全省耕地有七成分布于丘陵山區;融合不密切,多出現在特色產業領域,如茶園、果園行間距和種植密度與現有機械不搭配;不配套,多出現在機耕道標準低、農機維修服務等不足。
“如果不解決農機這個短板,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無從談起。”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陳孟坤說,從成本、效率和收益等角度來看,相對滯后的農業裝備,是影響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怎么做?
鎖定四川特殊地形,瞄準三大方向“加速跑”
如何提高全省農機化水平?
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發展處處長楊建國給出答案:從現在開始“加速跑”。僅在今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就要提高2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增速1個百分點。
現代農業裝備是我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中的一大先導性支撐產業,“加速跑”的重點包括:加快研發攻關造良機、用好補貼謀推廣和“五良”融合改機制。
“改善供給側。”提到研發攻關,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認為,特殊的地形等因素決定,四川的農機等裝備必須要“看碟下菜”。
年內,我省將摸清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的需求底數、主要農作物所需農機的薄弱環節等。在此基礎上,整合省內科研院所和高校及龍頭企業資源,有針對性啟動共性關鍵技術、缺門斷檔機具攻關研究。
“還要分清輕重緩急。”易文裕說,攻關重點是補齊糧食生產機械化短板。
既要攻關,還要推廣。“主要還是要擴大補貼范圍、提升補貼力度。”楊建國透露,借助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我省正籌劃自今年起,爭取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高端農機、成套設施裝備等納入購置補貼范圍。而預計最終的補貼力度,可達農機購置總額的30%至35%。
最后是“五良融合”,即推動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有機融合。
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融合的重點有二:制定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規范;啟動實施“五良”融合產業宜機化改造項目。后者的主要內容,是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實現丘陵山區農田“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陡變緩”,最終實現互聯互通、宜機作業。
聚焦把措施落到實處,接下來,我省將把農機化扶持政策、發展投入、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情況等納入糧食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并建立農機化工作情況通報制度。
但放眼全省,金石鎮只是個案。統計顯示,無論是整體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是重點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四川均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四川如何邁過農機這道坎?帶著疑問,記者走訪省級業務主管部門、科研單位和農戶,探尋解決之道。
啥作用?
高效率、低成本和延長產業鏈,農戶增收效果更明顯
“太快了。”2月24日一早,宜賓市高縣蕉村鎮青云村,種茶大戶王夕和就把采茶機背上了半山坡的茶園。僅用了一個小時,王夕和就采摘了上百斤公斤鮮茶,相當于同時段內40個采茶工的工作量。在當地,一個采茶工的日工資至少120元/天。一臺采摘機械,每天能節約成本近5000元。
省農業農村廳高級茶藝師段新友說,實踐證明,機械化采茶至少能減少九成人力支出。這對于繼續開拓省外乃至國外市場的川茶而言,可謂如虎添翼。
成本和效率,是農機裝備帶來的第一個甜頭。而產業鏈延長的好處,同樣看得見摸得著。
“我們光是播種、收割和烘干這三樣,每年純利潤就有數百萬。”眉山種糧大戶、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相德說,目前,自己合作社擁有的各類農機三百余多臺(套),社會化服務農田面積約8萬畝。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這一項,李相德就吸納了近六十人就業。
對于普通農戶來說,農機帶來的更是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機械化播栽、收割和烘干,都能讓老百姓增收。”陳謙宏算了一筆賬:去年秋收,機械烘干糧食,每斤成本不過三四分錢,卻可以多賣出一角錢以上。而這,還不包括機械化播栽和收割過程的收益。陳謙宏說,在當地,全程機械化種植收割和烘干的水稻,每畝增收至少兩百元。
機械化給四川農業究竟能帶來什么?農業農村廳的抽樣調查顯示,全程機械化種植的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普遍比純人工種植節約成本200元/畝、增收百元以上。
差在哪?
農機帶來的好處多,但并非每個農戶都能享受到
“還是心不安。” 牛年春節剛過,買好了化肥種子的王春華得到了農機合作社的否定回復。
王春華是廣元市昭化區太公鎮雙苗村人。春節之前,出于疫情防控的考慮,外出務工的兒子選擇了就地過年。眼下,沒有勞動力卻又找不到合適農機的王春華,正在發愁“怎么種”。
“他家的地太散、地塊太小、地形又太陡,機械上不去。”與王春華通村的農機大戶趙磊解釋,王老漢家的耕地坡度多在15°上下,而且最大的也只有八分地,自家的農機性能無法適應。
放眼全省,王春華和趙磊遇到的難題不是個案。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院長邱云橋介紹,眼下,四川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剛剛達到63%,落后全國平均值7個百分點,比江蘇、黑龍江等省份則低了20個百分點。
原因主要有三:裝備有效供給不充分、農機農藝融合不密切、農業機械化作業不配套。
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總工程師易文裕解釋,所謂供給不充分,指的是目前市面上適宜丘陵山地作業的農機裝備不多。而全省耕地有七成分布于丘陵山區;融合不密切,多出現在特色產業領域,如茶園、果園行間距和種植密度與現有機械不搭配;不配套,多出現在機耕道標準低、農機維修服務等不足。
“如果不解決農機這個短板,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無從談起。”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陳孟坤說,從成本、效率和收益等角度來看,相對滯后的農業裝備,是影響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怎么做?
鎖定四川特殊地形,瞄準三大方向“加速跑”
如何提高全省農機化水平?
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發展處處長楊建國給出答案:從現在開始“加速跑”。僅在今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就要提高2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增速1個百分點。
現代農業裝備是我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中的一大先導性支撐產業,“加速跑”的重點包括:加快研發攻關造良機、用好補貼謀推廣和“五良”融合改機制。
“改善供給側。”提到研發攻關,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認為,特殊的地形等因素決定,四川的農機等裝備必須要“看碟下菜”。
年內,我省將摸清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的需求底數、主要農作物所需農機的薄弱環節等。在此基礎上,整合省內科研院所和高校及龍頭企業資源,有針對性啟動共性關鍵技術、缺門斷檔機具攻關研究。
“還要分清輕重緩急。”易文裕說,攻關重點是補齊糧食生產機械化短板。
既要攻關,還要推廣。“主要還是要擴大補貼范圍、提升補貼力度。”楊建國透露,借助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我省正籌劃自今年起,爭取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高端農機、成套設施裝備等納入購置補貼范圍。而預計最終的補貼力度,可達農機購置總額的30%至35%。
最后是“五良融合”,即推動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有機融合。
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融合的重點有二:制定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規范;啟動實施“五良”融合產業宜機化改造項目。后者的主要內容,是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實現丘陵山區農田“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陡變緩”,最終實現互聯互通、宜機作業。
聚焦把措施落到實處,接下來,我省將把農機化扶持政策、發展投入、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情況等納入糧食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并建立農機化工作情況通報制度。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